101复习(1`线性代数)
线性代数
- 区别:
- 点:数值,一维二维三维,(x,y,z,1),受位移影响
- 矢量(向量):数值和方向,一维二维三维,(x,y,z,0),不受位移影响
- 标量:数值,一维
- 矩阵:在程序中通常用2维数组表示,每个元素是数值, 用矩阵表示变换因为易组合分解
- 三角函数——直角三角形:
- 单位圆(半径r==1)圆心在xy二维坐标系的原点o,在圆弧上取任意点p,op作为斜边,op在x轴投影作为临边,垂线作为对边,对角为90
- 夹角θ:斜边和对边,0——360 (斜边和+x轴的夹角)
- cosθ余弦:临/斜,1—— -1
- sinθ正弦:对/斜,1—— -1
- tanθ正切:对/临,-∞ —— +∞
- 正:根据输入的角度,计算边比值,sin(θ) = 对边 / 斜边
- 反:根据输入边比值,获取角度,sin^-1 (对边 / 斜边) = θ
- 正函数图:y = cosθ,x是θ
- 反函数图:x = cosθ,y是θ
- 矢量运算:
- 取反:
- -a = (-x,-y,-z)
- 模长不变,方向取反
- 模长:
a(x,y,z) == sqrt(x^2 + y^2 + z^2) - 获取长度
- 作用:
- 仅关心长度
- 归一化:
a / a - 使得模长==1,方向不变
- 作用:
- 仅关心方向
- 右手螺旋定则: 给定两个向量ab,右手掌心从a转向b,比赞
- 正交向量:两个向量垂直
- 向量与标量运算:
- 四则运算:向量每个分量分别加/减/乘/除一个标量
- 向量与向量运算:
- 加法:
- ax+bx,ay+by, az+bz
- 四边形法则:向量ab起点对齐,向量c为构成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
- 三角形法则:向量a终点和向量b起点对齐,向量c为a的起点到b的终点
- 作用:
- 一个物体向某方向移动多长到达的坐标
- 减法:
- ax-bx,ay-by, az-bz
- a - b == a + (-b)
- 四边形法则:向量a,-b起点对齐,向量c为构成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
- 三角形法则:向量ab起点对齐,向量c为b的终点到a的终点,终点 - 起点
- 作用:
- 一个物体指向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向量
- 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
- 物体相对位置
- 点乘:
- a ` b == axbx + ayby + azbz
A B cosθ(θ为ab向量夹角) - 结果:数值
- 作用:
- 当ab归一化,点乘结果为cosθ,1—— -1,点乘结果仅和ab夹角有关
- 平行/垂直:1/-1,0
- 同向/反向:1,-1
- 是否接近:
- abs越接近0,夹角越大,abs越接近1,夹角越小(0——1范围内)
- abs越接近-1,夹角越大,abs越接近1,夹角越小(1——-1范围内)
- 当ab归一化,点乘结果为cosθ,1—— -1,点乘结果仅和ab夹角有关
- 叉乘:
- a * b == (aybz - azby, azbx - axbz, axby - aybx)
- 结果:向量
- 作用
- 判定左右,根据右手螺旋定则:拇指指向正轴,a在b左,拇指指向负轴,a在b右
- 判定内外,点在三角形的内外,任意一点p,如果(crossproduct(AB, AP) > 0 && crossproduct(BC, BP) > 0 && crossproduct(CA, CP) > 0 ) 则p点在三角形内,否则在三角形外
- 定义坐标系,向量c的方向垂直于ab
- 求面积,向量c的模 == ab组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
- 加法:
- 投影:
向量a在向量b上的投影 == a · b · b / b ^2 - 推理:
a ` b == a b cosθ 点乘 - 投影长度d == [a]cosθ 三角函数 == a · b / [b] 点乘的移项
- 已知投影和b同向,投影向量 == d * b/[b] == a · b / [b] * b / [b]
当ab为单位向量时,(a·b) == cos, 分母为1,投影公式(a·b) · b/ b ^2可以简化为:(a · b) · b - 作用:
- 向量分解
- 反射方向计算:
- 折射方向计算
- 取反:
- 矩阵
- 向量 == 1行矩阵 / 1列矩阵
- 矩阵乘向量:左乘,列向量
- 矩阵与标量运算:
- 四则运算:矩阵每个分量分别加/减/乘/除一个标量
- 矩阵加法遵守交换律与结合律,矩阵乘法只遵守结合律
- 矩阵乘法:
- A(a,b) * B(c,d) == C(a,d),其中b == c
- A的每行分别与B的每列做运算(对应元素相乘求和),求值结果写在i,j位置
- 单位:
- 主对角线(左上到右下)上的元素全部为1,其余元素全部为0的方阵
- A * E/I == A
- 转置:
- A^T 横读竖写,A矩阵从上到下,从左往右读,A^T矩阵从左到右,从上到下写
- 余子式:
- 对于矩阵A(i,j)(i==j),元素aij的余子式Mij == 所在的i行j列划去后,剩余元素按原序排列组成的矩阵的行列式
- 代数余子式:
- 对于矩阵A(i,j),元素aij的代数余子式Cij == (-1)^ i+j Mij
- 符号规律:+号-号交替,偶数次方为正数,奇数次方为负数
- 伴随矩阵:
- A* 为由Cij组成的矩阵
- 共轭矩阵
- 在实数矩阵的情况下,共轭矩阵和伴随矩阵是相等的,在复数情况下,不一定相等
- 行列式:
det(A) == A - 矩阵行==列
- 三角行列式:
- 上三角行列式,主对角线下方的元素全为 0
- 下三角行列式,主对角线上方的元素全为 0
- 三角行列式的值等于其主对角线元素的乘积
- 对角行列式
- 若一个行列式既是上三角又是下三角
- 同样等于其主对角线元素的乘积
- 对角线法:仅适用于二阶和三阶行列式
- 将前n-1列拷贝平移到右侧(对于二阶不用)
- 主对角线(左上到右下)开始,向右平移至结束(保证对角线上有n个元素),每次对角线上的元素相乘,最后求和
- 副对角线(右上到左下)开始,向右平移至结束(保证对角线上有n个元素),每次对角线上的元素相乘取反,最后求和
- 两次结果相加
- 代数余子式法:(消元法)
- 每个aij元素的Cij的和,比如求3阶行列式,分解为多个2阶行列式(Mij)的组合(用对角线法)
- 等价转换:
- 逆:
- A^-1
- A * B == C,( A == C / B ==> A == C * 1/B) A == C * B^-1, 矩阵没有除法,除法等价于乘以倒数,A^-1相当于A的倒数
- 作用:
- 取消应用矩阵效果,A^-1 * A * a == a, 相当于 x * y * 1/y == x
- 待定系数:
- 利用 A * A^-1 == E/I 性质
- 设A^-1中每个元素为未知数/标识符a,b,c……
- 根据矩阵乘法可以得到方程组
- 伴随矩阵:
- A^-1 == A* / det(A) 伴随矩阵/行列式
- 正交矩阵
- 正交矩阵
- 方阵
- 如果矩阵中的每行(或列)若视作向量,则这些向量均两两相互垂直,并且模长为1
- 正交矩阵性质
- A^−1 == A^T
- 行列式只有两种可能(1)或(-1)
- 正交矩阵
- 线性方程组
本文由作者按照 CC BY 4.0 进行授权








